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的通知
各校区,各院、系、所,各处、室、直属单位,各学术业务单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自举办以来,在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被公认为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盛会”。此项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2009年11月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按照赛程安排,我校的选拔工作也于近期拉开帷幕。十多年来,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校团委的组织开展下,已成为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项传统赛事,也是产生我校在全国“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奖作品的摇篮。面对第十届全国比赛严酷的竞争形势,为了更好地选拔一部分优秀作品代表我校参加省级选拔和全国竞赛,同时进一步深化和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学校决定举办东南大学第十三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进一步提升校内组织工作的层次,精心选拔、全力保障,努力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力争在第十届全国比赛中再创佳绩。
现将本届竞赛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竞赛设组委会,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任主任,相关职能部处领导任组委会成员,名单见附件一。
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日常工作由校大学生科技协会负责组织。
竞赛评委会由竞赛组委会聘请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或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竞赛评委会名单见附件二。
根据竞赛作品性质,组委会下设科技发明制作硬件类、科技发明制作软件类、文科作品类三个工作组,指定专人负责,名单见附件三。
二、参赛对象
凡我校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2009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参赛。作品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凡已在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竞赛主办单位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三、参赛作品
申报参赛作品分为:科技发明制作硬件类、科技发明制作软件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与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参赛作品必须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其中,科技发明制作硬件类、科技发明制作软件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向:(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哲学与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可以包含以下六个方向: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
四、进程安排
作品申报 2009年1月4日前
作品预审 2009年3月上旬
作品终审 2009年4月上旬
表 彰 2009年11月下旬
五、申报流程
1.下载、填写:请到生医学院BBS版下载
2.书面材料一份送交作者所在院系团委审核;
3.各院系团委将书面和电子版申报材料汇总后上报校团委。
六、联系人与联系方式
校团委 邱峰 电话:52090186
生医学院 鲁凡水 15905142392 lufanshui@sina.com